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
2011年05月28日 10:35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在理論體系上,主要體現為繼承與開放、創(chuàng)新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及實踐性相統(tǒng)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體現在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協(xié)調,正式制度安排與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機統(tǒng)一;在實踐上,主要體現在目標的堅定性與手段的靈活性、過程的漸進性相適應。
[關鍵詞]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辯證統(tǒng)一,深入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中國特色,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助于人們在實踐中自覺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一、從理論體系上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立足于中國實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了科學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從制度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大異于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基于中國國情自主探索的結果。相對于社會主義的傳統(tǒng)模式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經濟體制上,與蘇聯模式的高度集權的行政性計劃經濟體制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上由市場機制發(fā)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就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把運用市場機制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的功能同社會主義保證社會公平、促進
共同富裕的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統(tǒng)一。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了獨特的所有制結構。在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的前提下,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
再次,在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方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突破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只能是按勞分配的傳統(tǒng)觀念,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新觀念。 [論\文\網 LunWenNet\Com]
第二,在政治體制上,與蘇聯模式高度集權和集中的政治體制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治。
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體現了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tǒng)一,突出了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保護人民的利益,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職能。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實現形式,也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fā)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正確有效的政黨制度,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點。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tǒng)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tǒng)一,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
第三,在文化體制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采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前提下保證文化多樣性發(fā)展的體制。
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文化發(fā)展多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治國的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反對和抵制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文化發(fā)展中必須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在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同時,要發(fā)展多樣化的文化。人民的文化需要具有廣泛性、多樣性的特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文化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立足點、著眼點。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多樣性文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繁榮文化藝術,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從實踐上看,找到了一條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領導人民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總稱。這一實踐始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特征,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態(tài)的總體概括和外在表征。
在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順應人類社會發(fā)展潮流、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的發(fā)展格局。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伴隨冷戰(zhàn)結束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中國發(fā)展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化;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現代化進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這種變化及其引發(fā)的新的階段性特征,逐步改變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整體發(fā)展格局。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布局,鄧小平提出“兩個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江澤民提出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而胡錦濤同志在上述基礎上發(fā)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結構。這一探索過程,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追求全面性特征的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自己的路。這條道路的基本軌跡就是從照搬“蘇聯模式”到走出“中國特色”??梢?/SPAN>,只有真正弄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新性,才能真正高舉這面當代中國進步發(fā)展的旗幟。
相關新聞:
上一篇:讓語文課堂輕松愉悅起來
下一篇:小說閱讀技巧